政大EMBA特色課程介紹──《行為財務學》

授課老師:周冠男(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教授)

文圖/章琍吟整理提供

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頒發給「行為經濟學」領域,由Daniel Kahneman及Cernon Smith拿下。此一領域把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,從而解釋人類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作出判斷,開創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。緊接2013年、2017年再次頒給與行為財務、行為經濟研究有關的學者,瞬間行為財務學成為全球新寵兒,在學術界與實務界蔚為風潮,受到廣大肯定與支持。

在這股熱浪下,台灣第一篇關於「行為財務學」的文獻回顧文章,即為政治大學周冠男教授與中央大學周賓鳳教授的《行為財務學:文獻回顧與展望》一文,為大家揭示行為財務學相關文獻與理論,並從行為財務學的角度探討各種報酬可預測性的成因,是國內行為財務學的最早期探討。

周冠男教授在政大EMBA學程開設《行為財務學》課程,每每是爆棚狀態,甚至許多已修過課程的學生再次回鍋旁聽表示:「明明我已經修過課,怎麼好像一副從沒聽過這門課!」究竟老師在課堂中施展什麼魔法,以下是周冠男教授受邀EMBA學程採訪整理的內容。

理性與非理性效應

「人是理性的」您認同這句話嗎?先別急著給答案,我們先來玩個遊戲:「澎湖有幾個島?」10個、35個、58個…此刻大家應該隨意猜,那麼澎湖的島「比20多還是少?」不要回答多或少,請寫下您預測的數字。

您寫下的數字應該落在20幾上下吧!答案是,澎湖有90個島。您是否發現似乎被數字20給誤導呢?過去幾年我在課堂上操作該遊戲,將學生分為A、B兩組。A組拿到「澎湖的島比20多還是少?」B組拿到「澎湖的島比70多還是少?」往往A組給出答案,平均落在20幾,B組平均落在60幾。對A組而言,心裡會有個訊號:「不可能只有20個!」於是往上加一點,至於B組則有「怎麼可能有70個!」所以往下降一點。

當您完全沒有任何想法時,看到20與70兩組數字,即被定錨(anchor),依循這個錨進行數字上調整(adjustment),此一現象稱之「定錨效應」(anchoring effect),亦指當我們進行決策時,最初資訊會對後續所下的決策造成很大影響,亦如一個被沉入海底「錨」,思維被定在某處,導致決策受到此一定位影響。閱讀至此,您認為「人是理性的嗎?」

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H. Thaler指出:「人類並非完全理性。」一般人可能只是因為股市今日狂跌,馬上進行買賣交易,還會因為旁邊同事說抹茶QQ綠好喝,未來半年只喝該口味,放掉過去的珍珠奶茶…等,這些行為發生與過去傳統經濟學所倡導人是理性的,似乎有些不符合。然而這一切行為偏誤,很可能是情緒、個性、社會地位等心理因素影響判斷。

本門課《行為財務學》即以研究人的行為應用到財務決策,為財務結合心理學跨領域學習。課堂中採說故事形式帶出案例議題,供大家了解偏誤起源是什麼?如何控制偏誤發生?經由框架效應、定錨效應、過度自信、心理帳戶…等理論與觀念的建立,逐步探討人類行為「有限理性」或「非理性面」及對資產價格和財務決策的影響,期以在未來我們可預測、可控制,甚至避免因決策上偏誤造成嚴重後果,將助於個人在投資與公司決策有更好的規劃與想法。

億年前演化史留下「恐懼」與「貪婪」是助力?還是阻力?

在台灣的股票市場,很多人喜歡當日開盤後,完成買賣股票動作賺取價差,不會把股票放到隔天,此行為即「當日沖銷」(day trading)簡稱「當沖」。根據學術研究,這類型當沖者99%是在賠錢,因為交易手續費與稅費高。或許您會反駁,隔壁鄰居玩當沖賺取很多錢!但這樣的案例僅少數,若有那麼好賺,為何您賺不到?又譬如新聞報導樂透彩累積獎金創新高,您會不會買?相信多數人會說,當然要買,搞不好幸運之神會降臨在我身上!

上述這二個案例,在我們生活中隨處發生,確實有人在股市當沖賺到錢,也有人中樂透,但我們無法用「特例」作為否定通則,甚至我們可以肯定說大部分是「賠錢」,但為什麼仍有那麼多人投入其中?因為「恐懼」與「貪婪」。看到股市跌,絕大多數人會選擇跑掉,跑了之後看見又漲起來,後悔不已,那為什麼要跑?因為恐懼,要避開危險。至於樂透,絕大部分人表示買一個夢,買一個希望,投注完當下開始幻想自己會中獎,要去環遊世界、買房子…。然事實是,中樂透機率比被雷打到還低吧!人會受不了這類微小機率有大回報的誘惑。

為何人對於恐懼感到敏感?我們用演化史輔以說明此現象。假如人類的歷史用100分鐘來看,有95分鐘時間在狩獵和採集,到了最後5分鐘才有農耕文化出現。當您在野外叢林間看到一個黑黃相間的影子閃過去,第一個反應是什麼?老虎,趕快跑。假如不是老虎,白跑也沒有關係,萬一真有老虎,沒跑掉危及生命,其成本付出太高,所以必須「避開危險」。若用此思維看股市,便道出為何股市下跌,多數人急於售出,亦或看到旁邊很多人在賣,自己也跟賣的現象。因為害怕,潛藏腦中的求生本能「危險」警鈴響起,反射動作「跑」便出現。

「恐懼感的發生源自人的生存本能,是正常現象,但若將此本能誤用於財務投資並非好事」周冠男教授說。以股市而言,從歷史統計資料顯示,平均是往上漲,但漲的過程會有上下曲線波動,往上漲時大家很開心,沒什麼危機感,一旦開始下跌,腦中求生鈴大作,忍不住又做出跑的決策。當恐懼與貪婪鈴聲響起,加上自我控制不好,往往讓人做出許多不完美的決策,通常下場不會太好,不僅在股票面,生活中消費決策亦是。人不是天生就會統計能力,是經過後天的學習才懂得數學、統計,加上個人的時間、資訊與分析工具有限,不容易精準抓到買賣時間點,所以要盡量避免主動操作。美國的一年交易量是百分之九十,意指假設市值是100元,一年交易量有90元,在台灣卻是百分之兩百,換言之一張股票一年被轉手兩次,此現象誠如上述探討恐懼作祟之外,另外則是「過度自信」(overconfidence),這是一種內在自信被過度放大的現象。人是需要自信的,若沒有自信便會發生認知失調,但往往卻又過度自信。好比您詢問身旁的人,認為自己駕駛技術比平均好的請舉手,在過往課堂中進行此調查,約有8~9成人舉手,但是根據統計學所謂比平均好的只有五成,那麼這8~9成的人舉手不也意謂過度自信確實是存在的。當過度自信用於財務操作面,決策上便一路拉偏,偏誤發生機會更高。


圖:華爾街銅牛。股市非每天如傳統牛市集般熱絡,也非您所想像要成功就能夠成功。

覺醒起點:躺著賺

Warren Buffett曾表示,他的投資組合有賺錢僅少數幾隻,長期持有才是勝家。然這是有違人性,長期持續投入不容易,因為人都喜歡掌握自己的命運,亦如前述野外求生一例,倘若什麼都不做,也許早就被老虎吃掉。假如股市是老虎,請您好好躺著,什麼都別做,相信多數人是無法接受,再加上控制不了自己那一顆浮動的心,結果就是「越動越差」,因為大量文獻顯示,人是沒有預測股市能力的,尤其是個人戶。但台灣人買股票只知道兩件事情「親友推薦」和「股票代碼」,您是否想過他人的推薦是對的嗎?是值得買嗎?周冠男教授語重心長表示:「人生中只要避免這些傻傻的錯誤,累計起來就會省下很多錢,『避免錯誤比想要成功更重要』。股市,並非您所想像要成功就能夠成功,投資亦是。最強的武功是無招勝有招,被動投資會比主動投資來得好。」然而人的行為往往有一致性,有自己的慣性與舒適圈,到最後仍還是會回到熟悉慣性裡,如同「本性難移」這句千古不變的真理一樣。

過去老祖宗在野外求生不敢嘗試吃新果子,因為擔心有毒,讓自己陷入危險狀態,也因仰賴此本能得才得以生存下來,然時代已變遷,在此一現代社會沒有野外求生的危險性,倘若持續仰賴該本能,將會產生演化錯配(evaluation mismatch)的現象,造成決策的偏差。因此如何控制自我避免偏誤,克制人性中「恐懼」與「貪婪」,是您我皆可經由學習所達成,但完全依靠自身的自制力是困難的,仍然需透過一些外力協助。我的建議有三:

  1. 多念書。本門課程將推薦不少書籍,可協助大家如何避免行為偏誤。
  2. 將自身的手腳綁起來。不用手機進行股市交易,要交易透過打電話方 式,因為阻礙越多,會讓您慢慢沉澱,減緩衝動,往往就會變理性。

除了上述二項建議,第三個是運用「推力」(nudge)即運用某些幫助一般人改變行為的助力。例如退休金提撥,從您現在薪水扣百分之十,應該很多人不願意,倘若是在您未來加薪的百分之五十裡面扣,您願不願意?相信大部分人會更有意願吧!如何透過溫和的指引把人們推向某方向或做出特定的選擇,即稱推力。如何有效使用這三項建議,將在課堂中有更多的討論。

 

課程/活動報導